《直面大轉型時代》
  作者:吳敬璉
  出版社:北京三聯書店 2014年5月
  定價:42.00《吳敬璉文集》
  作者:吳敬璉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3年4月
  定價:180.00
  本書收錄了吳敬璉先生1980—2012年最具代表性的文章,160多萬字,這些文章共分8個專題:(1)綜論改革和發展;(2)改革的整體推進戰略和方案設計;(3)企業改革和所有制結構調整;(4)經濟發展方式轉變;(5)宏觀經濟態勢和政策研究;(6)維護社會公正,抗擊權貴資本主義;(7)法治、民主與公民社會建設;(8)經濟學與中國改革。每個專題按照寫作時間先後順序進行排列。《小趨勢》
  作者:李偉,吳敬璉,夏斌等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014年3月
  定價:45.00
  近日,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將自己2007年至2013年底一系列關於經濟與改革的文字結集為《直面大轉型時代》出版。作為為數不多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見證人,吳敬璉對當下中國面臨問題的把脈和建言無疑值得重視。
  對中國經濟的兩個判斷
  吳敬璉認為,控制的市場不是真正意義的市場,中國現在還遠遠沒有達到建立法治化市場經濟的目標。另外,中國舊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到頭。
  從《直面大轉型時代》收錄的不同年份的文章來看,他對中國經濟的總體判斷已經相對固化,對於一個上了年紀,已經不在學術創造的黃金期的老學者,充分利用自己作為經濟發展重要參與者的經歷,和對中國經濟長期觀察的經驗,無疑是最好選擇,他也是這樣做的。
  比如他對“巴山輪會議”等對中國經濟改革方向產生重要影響的大事件的記錄和回憶,無疑是我們今後總結改革經驗和教訓的重要依據,這就使得他對當今中國宏觀經濟形勢的判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總結起來他對中國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有兩個主要方面。
  一是中國現有的經濟體制仍然是“半統制、半市場”的過渡性體制,所謂政府控制下的市場經濟,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舊有計劃經濟時代統制經濟的殘餘,又有一部分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因素。他認為控制的市場不是真正意義的市場,中國現在還遠遠沒有達到建立法治化市場經濟的目標。延伸出來,他進一步指出這種過渡性體制所創造的30年中國經濟奇跡,是建立在前30年積貧積弱的基礎之上的,這種增長時代局限性很強,不能認定為是一種特殊的“中國模式”,更不應該把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看做是中國成功的關鍵因素。
  二是中國舊有的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到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本上是用了兩個主要手段來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一個是投資拉動,一個就是出口導向,這兩個模式一個是來自於蘇聯模式的傳統,靠政府的大量投資來刺激經濟發展,一個是來自於日、韓、新加坡,中國臺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採用權威政府的控制方式低估幣值,鼓勵出口實現經濟爆髮式增長。如今這種模式帶來回報遞減、效率低下、環境破壞、權力尋租、社會不公,轉變已經勢在必行。需要註意的是,他特別區分了中國式政府干預和西方凱恩斯主義強調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差異。前者是一種計劃經濟的慣性,舊有的增長模式就是很明顯的例子,而後者是在完善的市場制度和規範化操作下對市場的一種糾偏,所以即使政府要對經濟做適當干預,也不能再繼續以前的手法,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容易忽視的區別。
  從兩個基本面出發,他進一步對當前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做了梳理。一個是很多人迷信“中國模式”,認為以政府為主導的市場經濟是中國的特色和創造,經歷了金融危機的考驗,但是吳敬璉指出正是有政府主導的強刺激才使得如今經濟走勢開始下行。這種思維模式是導致今日中國深化改革的最大阻力,引起國有企業改革、民營經濟等出現諸多問題。
  第二是由於權威政府對經濟控制權力的約束不夠和對私有經濟的強約束,出現了大量的腐敗,同時制約了經濟活動中的創造力,致使經濟活力下降。
  第三是半市場的體制下,市場法治化進程緩慢,產權制度基礎不清晰,農民手中的土地無法實現其應有的市場價值,其利益受到損害。
  四是過分投資帶來的經濟收益遞減,出口導嚮導致的貨幣超發、通貨膨脹和國內消費不振,經濟發展付出的社會和環境代價已經到了臨界點。
  五是非市場行為導致的尋租空間和資本占有者擠壓勞動者收益導致社會財富分配不公,有些地方社會矛盾突出。在分析宏觀面的問題同時,他也對房地產泡沫、醫療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國企改革等經濟和社會層面的具體問題進行了討論。
  應該說,作者在書中的這些分析都很透徹。
  改革建言和市場缺陷
  吳敬璉的建議都是以現有體制的話語模式發出的,這種話語模式,讓他建言時受到了很多局限。另外,他也沒有提及市場的缺陷。
  除開這種對宏觀經濟走勢的成因和問題比較準確的分析,如何改革是吳敬璉著墨最多的部分。不過相對於他的記錄和分析而言,他的建言就顯得蒼白了一些。一方面他的理論從宏觀分析而來,建議也是從宏觀面推導而出,大部分的建言獻策顯得不夠具體。比如如何形成法治化競爭市場,他的建議只是倡導法治社會,在官員和民眾中樹立法治意識,構建法治文化,讓所有法人和自然人的活動都處於憲法之下。
  再比如他反反覆復提到的“最小一攬子”改革計劃,要有重點地從幾個核心領域下手。這種永遠正確的建議其實質意義不大,解決問題的大道理和常用方法估計稍有常識的人都懂,如果僅僅是文字上的正確,缺乏可操作性的具體方案,其建議的價值就打了折扣。
  體制改革是他認為改革的關鍵,但是他的建議多是以現有體制的話語模式發出的,這種話語模式,讓他建言時受到了很多局限。他的文章中一直提出,很多問題的存在時間很長了,比如競爭性市場的問題,增長模式轉型問題等等,但是為何這些年來一直沒有解決,他都用執行不力一筆帶過了。缺乏這種體制缺陷分析,對於改革是不利的。
  值得一提的是吳敬璉對市場缺陷的忽略。吳敬璉先生是以“吳市場”出名的,對法治環境下自由競爭市場的推崇,對政府權力從市場退出的呼籲也是他招致非議的主要原因,他也因此被貼上了一個“新自由主義者”的標簽。在書中,他對真正市場的渴望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退,相反對競爭性的期待更加強烈。我們應該看到市場並不是沒有缺陷的,這一點已經被西方的經濟學理論和實踐所證明。吳敬璉迴避了這一點。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其實強烈要求真正意義上的市場是合乎現在中國國情的,問題出在是不是應該在市場都沒有完善的情況下就批評市場的缺陷呢?又是否因為這種缺陷而放緩市場完善的進程呢?如果他能解釋好這個問題,和某些人士的爭論會更為理性和清晰。
  □曾靖皓  (原標題:吳敬璉 診斷精準,下藥稍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84wmzff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