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偉德 南充
  記者從北京急救中心和多家醫院獲悉,目前醫院急診科的患者中,70-80%都並不需要利用大醫院的急診資源;北京急救中心出車搶救的病人中,只有15-20%真正需要急救;因急救資源被大量占用,20%患者叫不到急救車。在近日召開的急救文化研討會上,北京市衛計委有關人士表示,將專題調研如何為急診“加急”。
  急診不急,導致醫療資源浪費,真正的急救者難以獲得急救,是時下醫療行業共同面臨的困局。比如深圳市公立醫院人滿為患,急診不急的情況長期備受詬病。2013年,深圳市兒童醫院院長鐘山介紹說,就診高峰期,急診患兒等候時間一般都要5個小時左右。在這種情況下,若是不能對急診進行分級,改變由“先來後到”的傳統模式,回歸“輕重緩急”的專業屬性,“8成無需急救”的情況就難以避免。
  曾有報道披露,由於不危重的病人占用了醫療資源,使得“心臟猝停”者也只能排隊等候,出現患者家屬眼睜睜看著親人死在自己眼前的悲劇。這樣的悲痛最後必然會轉化成憤怒的追問;而在敏感的醫患關係下,急救人員、救護車和院前急救者,都無法棄輕而顧重,因為這可能會造成更大的風險。要解除醫生的後顧之憂,給急診加急就需要制度導航。從國外的情況看,實行家庭醫生制和急診分級當是合理的路徑。
  患者及其家屬,因為專業知識的匱乏和急救知識的不足,對急救體系過度依賴,屬人之常情。就像小病都要往大醫院跑一樣,對優質資源的信任和嚮往,都屬於正常的消費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分級強調和倡導,很難改變根深蒂固的就診習慣,離不開分級診療的制度引導,在鼓勵的同時進行強制,此外輔以醫療保險的政策杠桿,有效改善大醫院人滿為患,而基層醫療機構無人問津的失衡。
  “8成無需急救”的資源浪費和結構失衡,同樣源於制度缺失所致。因而,進行急診分級就顯得尤為重要。2011年,原衛生部下發了《急診病人病情分級試點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提出急診患者就醫不再“先到先治”,而是通過分診手段,按照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安排診療順序和所需醫療資源,實現“急重優先”。然而指導原則在大多數地方卻沒了下文。不過,深圳等地還是做得不錯。2013年10月1日起,深圳6所綜合性公立醫院照此試點,將患者分為瀕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4級進行分級診療,效果很好。
  歐美等國嚴格實行急診預檢分診制度,病人進了急診科的門,就由經驗豐富的護士先行掛牌分診———需要立即搶救的病人掛紅牌;可以延緩20分鐘診療的掛藍牌;要等其他病人都看過了,才按排隊順序輪到的掛白牌。這一做法值得借鑒。  (原標題:8成無需急救 亟待實施急診分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m84wmzff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